□本報記者史萬森
  □本報通訊員白生雲
  馬蹄陣陣,聲聲打破黎明的寂靜。在祖國北疆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(以下簡稱達茂旗)草原深處,活躍著一支支騎在馬背上的文物巡邏隊。
  10月下旬,記者到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邊境一線,採訪這些巡邏隊員,記錄他們鮮為人知的故事。
  達茂旗文館所工作人員王新文告訴記者,根據達茂旗多數古文化遺址坐落在山高坡陡、沙丘溝壑的險山之間,汽車進不去,只能依靠騎馬進出這一實際,達茂旗文管所充分利用當地馬資源豐富的優勢,在文物保護單位較多的嘎查(村)建立了七支能夠因地制宜開展文物遺址巡查的馬背巡邏隊。
  “馬背巡邏隊”組成人員以當地文保員為嚮導、長期駐守在邊境地區的公安邊防戰士為主體,吸收熱衷文物保護的牧民群眾參與,主要職責是對散落在邊境地區古文化遺址進行日常巡護、開展聯合執法,徹底解決基層文物保護力量薄弱、文物保護部門無執法權等瓶頸問題。
  “在山高坡陡的文物保護點巡查,馬可是咱們唯一的交通指靠!”達爾罕邊防派出所教導員賈瑞軍深有感觸。尤其到了冬天白災(雪災)嚴重的時候,在草原荒漠地區,警車根本進不去,難以適應當地氣候條件。這種情況下,馬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  警官齊日邁圖對馬感情很深,“在這人跡罕至的草原上,馬就是我們‘伸向遠方’的腿啊,什麼山溝子、沼澤地,車進不去,馬都能進。車會壞,可馬隨時能就地充饑,走個十天八天也不成問題。”
  “上個月的一天,正趕上刮大風,我們隨邊防戰士騎馬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點金屆壕遺址巡邏,這裡山高坡陡,我牽著馬向前走,不小心踩在一片虛土上,當時我一個趔趄倒下來。危急關頭,我一把抱住了馬脖子,才幸免摔傷。”達爾罕鎮額爾登敖包嘎查牧民武強心有餘悸地告訴記者。
  武強介紹說,小時候,常聽老人們講述昔日草原上的故事,知道了草原下麵掩埋著許多歷史遺物。上世紀90年代開始,一些盜墓者就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草場內,四處挖洞掏寶,我家五千畝草場上有上百個盜洞,有的洞達到三米多深,牛羊掉進去出不來,時間一長就死在裡面了。馬背巡邏隊組建後,因為我對這裡的地形非常熟悉,所以我加入了,與邊防民警一道守護祖宗留下來的寶藏。
  家住武強家不遠處的蒙古族牧民巴圖說,我家房子後面就是國家級文物保護點安達堡子古城遺址,以前經常有外地來的汽車到這裡轉悠,晚上就有人挖東西,晚上睡覺時經常被吵醒,馬背巡邏隊開展巡查後,這裡外來車輛一下子就少了。
  王新文說,前不久,自治區文化廳還專門為馬背巡邏隊配發瞭望遠鏡、手電筒、防寒面罩等巡邏裝備,有效提升了文物保護巡查工作的規範化、專業化水平。
  包頭市邊防支隊相關業務部門給記者提供了一份統計,年初以來,馬背巡邏隊對文物點進行日常巡查106次,巡查文物點52個,行程上萬公里,清理非法進入邊境管理區車輛175台次,人員350多人,制止意圖踩點等各類事件15起,牧民群眾保護文化遺址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強。
  (原標題:內蒙古草原有支“馬背文物巡邏隊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ncatvobp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